胡锡进怒评:“灯下黑”!官方被狠狠打脸,真相来了?

胡锡进怒评:“灯下黑”!官方被狠狠打脸,真相来了?

胡鑫宇尸检结果已出炉!

已准备刑事立案申请,胡鑫宇母亲忍着悲痛决定:暂不火化,等待真相到来。

胡鑫宇留给世界最后的样子,实在太惨!

就连前环球时报总编、知名媒体人大V胡锡进都怒了!

他直言:大家无法接受这种离奇的“灯下黑”!

不得不说,胡老的点评直捣要害,他说,正是由于主持、发布、通报调查的全是官方,媒体和舆论力量基本接触不到事件内部,只能靠猜!才导致了调查过程不公开、不透明、谣言满天飞的现状。

吊诡的一分钟!

官方通报被反复打脸,到底还有没有公信力?

胡总编认为:当地警方都应该因工作不力受到批评。

不可否认,帽子叔叔确实辛苦,付出了巨大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、时间、高科技、无人机、搜救犬,甚至多次远赴省外寻找……

一开始我们对大家充满了信心,直到一轮又一轮的打脸来袭,才知道:

终究是错付了。

早在去年11月18号,专案组就已经排出了学校后山。

今年1月7号的通告里,再次提到:已经搜索了学校南侧树林山岗约589亩……

可结果呢?

胡鑫宇年后突然现身,就在致远中学一墙之隔的小树林里被发现。

更讽刺的是,根据导航从学校到发现胡鑫宇的地点,步行仅1分钟。

106天和一分钟,惊不惊讶?意不意外?

更打脸的是,胡爸爸说,曾经搜寻过这个粮库,由于这地管理严格,之前还是在校长的协调下,他们才得以进入粮库搜寻,当时并未发现鑫宇。

家属该有多心痛!多懊恼!近在咫尺,却无法生还。

如果当时执意进去,认真找遍粮库的每个角落,结果会不会有不同?

可惜没有如果。

那么接下来我们要问:

到底是当初为了舆论、为了宣传好看,随便糊弄着找了,还是的确认真找了,当时真没有?

承认糊弄,被打脸;认真找了没发现,还是打脸。

难怪有人说:做戏!

这样的结果,谁能不愤怒?

妈妈发声,全员改口,眼镜、白T、鞋都哪去了?

搜寻工作不力,无法给公众交代,可最近的通报消息中,出现更多前后不一。

最早的警情通报中称,胡鑫宇是在学校后山的一片树林里被发现。

但胡妈妈发言后,后续报道全部改口“粮库”。

胡鑫宇的妈妈李女士称,看到孩子时,肉身已腐,看不见眼睛和器官,几乎是“骸骨”,头骨形状和衣着辨认,勉强能看出是鑫宇。身上只穿着一件外套,看起来前后是反着穿的。

一个巨大反差:妈妈描述鑫宇遗体位置在一粮库内,而警方此前通报是树林中。

因为在树林中,所以可以解释为:由于灌木植被茂密,可见度不高,所以会有“百密一疏”的情况,之前并没有发现鑫宇。

但此时,胡妈妈一句“在粮仓内”,就让人不得不多想了。

之前搜山的时候,连村民家都没有放过搜寻,到了这个隐秘在山岗林区的大型粮仓跟前,为何轻易就放过了?

是以“管理严格,进入需要层层审批”为借口,故意放过?还是有什么更深的隐情?

之后的通报我们看见,发现的地址都变成了粮仓围墙内的小树林了。

如果说怕泄露具体案情,所以故意模糊地点,那如此重要的事情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跟胡妈妈沟通?

如果连警方都怀疑有刑事犯罪的可能,那为何迟迟不立案?

胡妈妈一直强调“只要真相!”如果及时与胡妈妈沟通“细节保密”,我相信胡妈妈一定会三缄其口,为了还儿子一个真相,她一定什么事都愿意做。

可你们没有,没有沟通,更没有统一口径,再次消耗了公众对你们的信任。

还有一处细节,让人生疑。

通报中称,“发现死者衣着与2022年10月14日致远中学学生胡某宇失踪时衣着一致。”

但胡妈妈看到的却是,孩子只穿了一件衣服,校服外套疑似反穿。

这就奇怪了!

监控中我们清楚地看到,胡鑫宇是戴着眼镜的,眼镜哪去了?

校服内的白T恤又去哪儿了?难道随着肉身腐化了?

那为何鞋带能坚持100多天日晒雨淋不腐坏,还能承受住一百多斤的人体重量而不断裂?

孩子的鞋呢?鞋带用来当绳索了,鞋应该就在旁边吧?鞋呢?

上一篇我讲到,鑫宇消失时随时携带了饭卡和录音笔,现在录音笔找到了,饭卡去哪儿了?(上篇请点击蓝色字阅读:胡鑫宇突然现身“面目全非”,律师反推真相竟是这样?)

再有,粮仓由于单位特殊,管理严格,围墙都有4、5米高,一般人都进不去,15岁的胡鑫宇难道会飞檐走壁飞进去?

还有,一个寻死之人,为何在临死之前还要不怕麻烦地翻过高墙,进入一个废弃粮仓呢?

死前将外套反穿,是种暗示?还是死后才被人给套上去的?

而且“自缢”这种高难度的死法,不仅需要勇气,更需要技术。

绳结如何绑才不会断?垫脚物是什么?如何将绳子抛得足够高,以保证完成“自缢”?

一个15岁的孩子,没必要临死前还要挑战一下自己,挑战成功才能安心上路吧?

真是天下奇谈!

正常的逻辑,都无法解释以上所有疑点。

种种迹象表明,他杀的可能性大!

很多人说,如果真是“他杀”,尸体上必留痕迹,法医定能火眼金睛。

但我想说,有没有可能在现场,胡鑫宇受到了威胁,坏人拿他的父母、兄弟、姐妹作要挟,逼他录下遗言,进而逼他自缢呢?

真相来了!

人民网热评:“举国关注,谁都不敢造假,谁也不能造假!

我们都在等待一个真相,但在这个过程中,由于信息的前后矛盾引发一些公众的质疑,这也很好理解。

正像罗翔老师曾说的那样:

“对于民众,只要有合理怀疑的证据就可以发声而不属于谣言。对于官方,如果没有超出合理怀疑的证据,就不得随意辟谣。”

今天官方通报会,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。

我们每一位公民都有理性发声、追问的权利,但务必要冷静思考,不要被舆论和流量裹挟,不要被情绪带跑,请记住:

“当所有人热火朝天地讨论胡鑫宇的死因背后,有一位妈妈永远失去了她15岁的儿子。”

(图源网络,侵删)

更多精彩报道,尽在https://yachtdriving.com